发烧原理

  • 内容
  • 评论
  • 相关

我们都知道,正常体温在37℃左右。这个温度下我们的体内的酶处于最佳工作温度,工作效率最高。因为各项生理功能都处于最佳状态,所以主观上也会感觉这是最舒服的状态。

那么这个体温是如何保持的呢?答案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

目前人类正常体温的维持,学术界公认的理论为“体温调定点”,即我们的大脑出厂设定就是以37℃左右作为正常体温,不同个体之间或许有1℃以内的出入。

当外界温度寒冷时,为了让体温维持在调定点37℃附近,身体的大量器官就会忙活起来——肝脏基础代谢加快,氧化代谢更多的能量物质,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,给全身加温。甚至更冷一些的时候全身的骨骼肌都会不自主收缩(也就是我们说的打寒战),产生额外热量。

同时,皮肤浅层的毛细血管收缩,减少热量的散失。而且汗腺的分泌也显著减少,减少汗液挥发造成的体温流失。虽然我们的毛发已经退化,与毛囊连接的立毛肌尚未退化,还会尽职尽责地收缩,让毛发竖起,从而提高皮毛的保暖作用。然而毛发不在了,最后只留下一堆引发密集恐惧的鸡皮疙瘩。

当外界温度过高时,我们的皮肤血管会扩张,加快血流速度,从而让更多体温通过热辐射向外散发。汗腺也会更加活跃,让更多汗液在体表蒸发,带走热量。当过多的热量被带走,体温就能位置在37℃左右的调定点。

所以,环境温度低时,机体通过提高代谢率产生热量并且减少体温散失维持正常体温(开源节流);环境温度高时,机体就加快热量散失,维持正常体温。

发烧是怎么引起的呢

img

在疾病状态下,很多种物质(比如细菌内毒素、炎症因子等)可以引起体温调定点上调。体温也就会随之升高。在体温上升的初期,因为实际体温还没有升起来,但调定点却已经设定到38℃甚至更高,所以就形成了调定点和实际体温间的差异。身体就会误认为人体正处于寒冷环境,所以出现高代谢、寒战的现象,此时病人也会主观上感觉冷。

当体温升至新的调定点附近后,寒战感觉消失。但此时随着致热源被清除,体温调定点缓慢回到正常的37℃附近,所以这时实际体温大于调定点体温,机体就会开始扩张皮肤血管,大量分泌汗液,把体温降回到37℃附近。

发热的意义

发热是哺乳动物进化出的一种保护性机制。升高的体温可以增强白细胞的运动功能,促进其对异物和病原体的吞噬能力;促进多种生物活性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,比如干扰素、肿瘤坏死因子等。而且较高的体温本身就不利于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复制。

有没有发烧药

有,最常见的就是很多种疫苗。比如狂犬病疫苗在接种后就会引起身体发热。

然而并不用担心,因为疫苗是模拟病原体的物质。通过注射疫苗模拟一次感染,从而让人体的免疫系统“认识”要预防的病原微生物。正常的免疫系统会如临大敌,犹如经历了一场真正的感染,所以会出现发热。

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某种目的刻意调整体温。因为过高的体温不仅让人不舒服,还有可能造成组织的损伤。比如心脑这些器官对过高的体温就比较敏感,容易造成损伤。但是适度的发热也没必要药物控制。38.5℃及以下的发热,多喝水和物理降温(酒精擦浴或者是冰袋降温)就可以。

资料来源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19777434/answer/669522283

评论

0条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